四姑娘山地质公园范围划定与自然遗产关系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脉世界自然遗产范围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以下简称遗产地),位于成都平原与青藏高原之间的邛崃山脉。其范围涉及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雅安市、成都市和甘孜藏族自治州的12个县市。遗产地的具体位置介于如下地理坐标之间:东经102°08′45″~103°23′45″;北纬29°53′47″~31°21′49″。遗产地面积为9245k㎡,遗产地外围保护区面积5271k㎡,遗产地与外围保护区合计面积14516k㎡。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脉世界自然遗产范围

        2023年8月,四姑娘山地质公园申报世界地质公园范围确定为2764.01k㎡。四姑娘山地质公园南部是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脉世界自然遗产的组成部分,重叠区域面积为1737.10k㎡,占地质公园面积的62.85%,其中核心区重叠面积为822.98k㎡,缓冲区重叠面积为914.13k㎡,分别占地质公园总面积的29.77%,33.07%。

       世界地质公园必须为一个单一、统一的地理区域,四姑娘山地质公园的人员聚居地和发展区域多位于河谷地带,在空间上无法与世界自然遗产范围割裂,且二者重叠部分多为人无法抵达的高山森林地带。

       大熊猫栖息地自然遗产实行省、市或州、遗产地三级管理体系,省一级为四川省世界遗产管理委员会,就全省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的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市、州一级参照实际建立相应的遗产管理机制;遗产地一级,负责遗产单元的管理工作。四姑娘山遗产管理单元沿用四姑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的组织机构和人员配置,成立遗产保护与管理办公室,安排专人负责遗产保护与管理工作,赋予管理局四姑娘山遗产管理单元的管理权限和职责,负责遗产单元的管理工作。四姑娘山地质公园与四川大熊猫栖息地—卧龙·四姑娘山·夹金山脉世界自然遗产范围实际管理为同一管理机构,二者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在管理上不存在交叉情况,因此更利于各项管理办法、措施的统一制定、实施和有效落实。自1996年成立四姑娘山国家自然保护区后,四姑娘山便致力于野生动植物的保护工作。管理局通过出台、完善和落实各项保护措施及相关规定,做好森林草原防火、护林保育,使保护区内的各种主要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严格保护,保护区无破坏、无违法违规建设等。目前保护区成效总体良好,保护区内生态系统和重要保护物种栖息地保持稳定。同时,在保护区外围地区,经过20余年发展,地质公园取得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等多个品牌,旅游发展态势良好,推动了地区经济、文化全面发展。

地质公园在保护和发展上取得的成就

       四川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于2005年9月由原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成立,2009年11月20日正式揭碑开园。2022年4月,四姑娘山地质公园正式启动申请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的活动。地质公园建立以来,政府的支持和完善的管理机构,保障了公园的有效管理,公园在基础设施、公共交通、公众解说系统、信息和环境教育、地质遗迹保护、对外交流合作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步,区域可持续发展态势良好。

       (一)管理与保护体系完善

       四姑娘山地质公园管理机构为四姑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属国家所有,法律地位与权属明确,公园边界清晰,保护对象具体,公园有健全的管理机构与规章制度,功能齐全,可有效地保证公园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利用。管理机构始终坚持“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工作方针,通过法律、制度、经济、科研等多种途径,构建了较为完备的保护体系。地质公园先后组织专家编制完成了《四姑娘山地质公园总体规划(2024-2035年)》等各类详规和办法,形成了科学的规划体系,实现了地球遗迹的分类、分区和分级保护,并出台了地质遗迹保护管理公告、地质遗迹巡护制度、旅游文明行为记录管理等系列文件,实现地质公园保护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为了有效保护公园地质遗迹,同时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四姑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四姑娘山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局)和小金县政府积极争取各类地质遗迹保护资金、扶贫资金等专项资金的支持。截至2022年,累计申请到地质遗迹保护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专项资金共计1600万元,对松潘-甘孜造山带“西康式”褶皱、四姑娘山极高山群峰等主要地质遗迹景观实施了有效保护,同时与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为保护地质公园提供了强大智力支撑。

       公园完善建成4类监测系统,以更好地监测公园内的各项指标,包括游客、资源、环境以及安全等,配备专业的人员和设备,以便及时发现及快速处理突发事件发生;落实“预防为主,积极扑灭”的防火机制,加强与周边社区护林联防,实现森林覆盖率48.4%,植被覆盖率79.1%。

       公园积极开展四川牡丹、中国沙棘、大熊猫、小熊猫、川金丝猴等生物资源的科学研究,促进生物多样性自我修复和保护。据调查,公园内拥有维管束植物达2343种,野生动物343种。

       公园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已出版文化期刊、专著、教材、音像出版物30余份,并定期开展非遗活动。目前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为藏族编织、挑花刺绣工艺和川西藏族山歌;省级1项,为马尔锅庄;州级37项;县级61项。

       在较为完备的保护体系和管理制度下,公园地质遗迹、动植物资源、文化资源等得到了科学保护和合理利用。

       (二)区域可持续发展带动明显

       基础设施方面,依托地质公园内已建成的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品牌,已具备较为成熟的住宿、交通、通信、旅游购物、环卫基础设施条件,部分区域已建设相对完善的设施,包括博物馆、游客中心、巡逻设施和旅游通道等。

       社区发展方面,地质公园一直将周边社区视为最重要的利益相关者之一,积极鼓励社区居民参与公园管理,尊重社区居民权益,致力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注重与社区共享发展成果。一方面,引导当地居民开办精品客栈、特色农产品店、旅游商品店进行致富创收,据统计目前整个地质公园内住宿375家;鼓励通过土地流转、房屋租赁、企业就业等方式参与入股旅游公司和参与地质公园经营与管理,创造全民参与地质旅游的发展条件。另一方面,依托地质公园内旅游品牌,带动区域发展,创造直接经济收益,提高社区居民收入。依据小金县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数据,2023年地质公园实现游客接待340.6万人次,收入22.1亿元。预估到2025年,地质公园将实现接待游客量超过500万人次,在文旅产业带动下,实现旅游直接从业人员6000人,间接带动2万人就业和增收。随着地质公园的发展,将会有更多的社区居民因此受惠。

       近年来,当地居民开始切实体会到地质公园发展带来的福利。随着世界地质公园的“颂造化之神奇、谋区域之常兴”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不断普及,公园社区居民越来越了解到创建世界地质公园品牌的意义和价值,民众对加入世界地质公园意愿不断加强,开始广泛投入和参与到世界地质公园的建设和管理中。

       (三)科普能力建设成效显著

       地质遗迹保育、地学普及方面,四姑娘山地质公园先后被推选为“国家环保科普基地”“四川省地学研学旅行基地”“国家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国土资源科普基地”“联合生态观测基地”。公园成立以来,国内外多个大学、研究机构参观学习,组织10余次科学考察,青少年、原住民和管理者的科普人数达8万人,使保护地质遗迹理念深入人心。公园目前已建立完善的地质公园数据库、在线监测系统和地质公园博物馆群,通过游客中心、科普长廊、标识系统向公众展示地质遗迹资源和价值;针对不同年龄、知识层次和游览天数的游客推出了以地质、生物、文化等为主题的多条科普线路;设立地质公园主副碑,提高地质公园显示度;积极开展地质科普教育等活动,编制60余种宣传折页及科普教材,提高公众对地质遗迹和自然环境的认识,沟通人和地球的关系。

       (四)对外交流合作成果丰硕

       地质公园注重对外交流与合作,设置有专门的职能部门——国际交流与合作处,负责地质公园对外交流与合作,代表地质公园开展与其他地质公园等对象的活动、会议与项目等方面的工作。近年来,四姑娘山地质公园先后参与世界地质公园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各类国际线上线下会议,专人实地考察兴义世界地质公园、湘西世界地质公园、张掖世界地质公园,并同自贡世界地质公园等缔结姊妹公园,有效提高了四姑娘山地质公园在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大家庭中的显示度,为更好建设和发展地质公园积累了优秀经验。公园通过每年举办攀冰节、国际越野跑等赛事,提升了四姑娘山地区在全球的知名度,吸引国内外游客来到这里,推动地区持续发展。

两大品牌互为补充,相互促进

       世界地质公园与世界自然遗产同属于联合国教科文三大品牌。世界地质公园秉承“颂造化之神奇、谋区域之常兴”的理念,以保护珍贵的地质遗迹、促进科学普及和区域可持续发展为宗旨,是一个包容、开放、合作和发展的国际合作机制和平台,并不排斥与其他品牌的交流合作与共同发展。

       一方面,四姑娘山地质公园南部是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的组成部分,目前公园与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重叠的部分包含大量类型多样、科学价值高的地质遗迹,是松潘-甘孜陆内造山带多种地质过程的突出例证。世界自然遗产部分划入有助于更加全面展示地质公园内重要地质遗迹和自然遗产,体现四姑娘山地区地质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同时能帮助当地社区和游客更好地理解区域的地球演化历史与生物生态,符合世界地质公园促进科学普及的发展理念。有助于更好地向全球展现四姑娘山地区第四纪冰川、花岗岩地貌、变质岩遗迹及其构造地貌的雄伟壮丽,进一步深入研究四姑娘山地区的地质资源与生物资源,提升四姑娘山地区乃至整个川西高原的地球科学学术地位,加快四姑娘山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强化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世界地质公园品牌的创建能帮助当地社区和游客更好地理解区域的地球演化历史,进一步提高民众对于地质遗迹、文化遗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有效推动区域的经济发展,在创造巨大经济效益的同时为世界自然遗产的保护赢得更大的经济收入和资金投入,进而有利于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生态保护成果的保护,真正实现教科文组织品牌之间的跨学科研究,加强社区的联动,共同致力于地球资源的保护与地球故事的普及。

       综上,四姑娘山地质公园与四川大熊猫栖息地世界自然遗产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协同发展。